1955年,新中国在北京搞了个大动作,首次给将军们授衔。那时候,真的是英雄辈出,名将一堆堆的。能评上衔的那些将帅,个个都是打仗打出来的硬汉,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真英雄。
在将领们中间,不少人早就认识,有的是多年并肩作战的伙伴,有的是长期共事的上下级。他们相互了解对方的经历和战功,所以在正式公布授衔名单前,大家心里对每位将军大概能拿到什么衔,都已经有了个底。
授衔结果一出来,大家发现有些将军的衔级挺让人惊讶,张宗逊就是其中一个。在大家伙儿看来,张宗逊不管是资历还是战功,都挺拿得出手的,按理说怎么也得是个大将军衔。但一看名单,张宗逊得的是上将军衔,大将的头衔愣是没给他评上。
张宗逊很早就加入了军队,并且表现非常出色。在他24岁那年,就已经成为了红12军的军长。到了八路军时期,他更是成为了最初六个旅长中的一员。解放战争时,他又担任了一野的副司令员。等到新中国成立后,张宗逊也是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职务。
这次授衔里头,许光达将军拿了个大将军衔,说起来他还是张宗逊以前的手下。因为这些背景,大家对张宗逊没当上大将都挺吃惊的,都在琢磨为啥张宗逊就只拿了个上将军衔。
有传言说,张宗逊没能拿到大将军衔,这和毛主席给他的评价有点关系。毛主席曾说张宗逊:“关键时刻不够硬气”,但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?
【参军报国】
张宗逊老家在陕西渭南县的赤水镇堰头村,他家挺有钱,是个富裕的农民家庭。因为家里条件好,他从小就过得挺顺心,很早就开始上学,思想也挺开放。虽然他自己不愁吃不愁穿,但看到穷苦的老百姓被欺负,他心里就特别难受,对那些欺负人的家伙更是恨得牙痒痒。
张宗逊有个叔叔叫张浩如,他在云南讲武堂上过学。等他学完回到老家,开始传播新思想时,张宗逊才11岁,但他特别喜欢听叔叔说的那些新思想。张浩如的传播,就在张宗逊心里种下了一颗革命的苗。
1924年,16岁的张宗逊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,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。那时候,他还没想过要当兵打仗,而是满心想着用学到的知识来“教育救国”,想让那些穷苦的老百姓通过知识改变命运。所以,他在赤水镇周围忙活着,办起了十多所平民夜校。
1925年那会儿,张宗逊心里头慢慢有了想去当兵、为国家出力的念头。正好赶上国共两党一起合作,他就加入了国民党。到了第二年,张宗逊很顺利地考上了黄埔军校,成了第五期的学生。也就是在那一年,他正式入了共产党,成了一个既在国民党也在共产党的黄埔军校学员。
没多久,蒋介石就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,搞出了那个“中山舰事件”。他露出了独裁的底牌后,就打算拿这事儿来考验黄埔军校的学生,硬是不让学生们再同时加入两个党派,非得让他们做个选择不可。
张宗逊一直以来对蒋介石就没啥特别感觉,这次的事儿对他来说,根本没啥好犹豫的。到了得做决定的那天,张宗逊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决定:离开国民党!
北伐战一打响,张宗逊作为黄埔军校的学生,就被派去了东江,负责在那里的革命根据地干活。差不多过了俩月,他又回到了黄埔军校继续深造。
1927年那会儿,蒋介石突然反水,跟变了个人似的,对之前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下手了。张宗逊那会儿正好在武汉进修,这才侥幸逃过一难。可武汉那边也不太平,蒋介石反水后没多久,汪精卫也跟着在武汉背叛了革命。
张宗逊那时候是国民革命军24师新兵营的排长,后来新兵营被调到了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第3营,他也就跟着成了警卫团的一个连长。说起来,那时候警卫团的团长可不得了,是大名鼎鼎的卢德铭。
南昌起义快开始前,卢德铭带着队伍直奔南昌,张宗逊也跟着卢德铭一起行军。但那时候,蒋介石和汪精卫已经不装了,直接露出真面目。路上的国民党军队就开始围追卢德铭的队伍,搞得他们行进速度特别慢。最后,卢德铭他们没能赶上南昌起义。
拼尽全力,大家就是为了能赶上那场大起义,结果却没能成功,卢德铭和张宗逊他们心里都挺不是滋味。没了主心骨的一群人,商量着去修水那边先缓缓。没想到,卢德铭和张宗逊这回出门,歪打正着碰上了正打算搞秋收起义的毛主席,两边人马就这么合到了一起。
挺让人难过的,秋收起义的那些指挥员里,大部分人都没怎么上过战场,实战经验少得可怜。再加上敌人人多势众,我们这边人少力薄,所以这场仗最终没能打赢。
并且,在转移的路上,卢德铭英勇地献出了生命,这让毛主席心里头特别难过。起义的局势一下子变得很糟糕,毛主席没有再按之前的打算带着队伍去打长沙,而是赶紧改变主意,带着大家往湘赣边界转移。
那段时间里,张宗逊的表现相当抢眼。每次队伍冲锋,他总是第一个往前冲;而当队伍需要向东撤退时,他又毫不犹豫地站出来,负责殿后。就在这短短十多天的连续战斗中,他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。不论是管理队伍还是指挥打仗,他都做得非常出色,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【毛主席的首任卫士长】
毛主席带着起义的队伍转战了十多天,终于摆脱了后面紧追不舍的敌人,他们来到了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。在这个地方,他们搞了一次非常有名的改编,就是“三湾改编”。因为这次改编,军队的架构简化了,干部们也都降级使用了。张宗逊被调去当特务连的副连长,他亲自带着一个排的兵力,专门保护毛主席的安全,这样,他就成了毛主席的第一个警卫队长。
因为工作上的交集,张宗逊和毛主席很快变得亲近起来。毛主席特别爱聊天,当他了解到张宗逊老家是陕西渭南的,就幽默地跟他讲:
嘿,听说你老家在广袤的八百里秦川地区,那你跟姜太公算是同乡了!毕竟,姜太公当年就是在渭水边钓鱼的嘛!
要是换个人,估计早就拉着毛主席聊开了,但张宗逊这人特别内向。就算毛主席先跟他说话,他也想不出咋回应好,就只能冲着毛主席咧嘴笑笑,心里头感激毛主席对他的信任。
张宗逊话不多,做事特别认真。自从他开始负责保卫毛主席后,就变得跟毛主席寸步不离,就像他的贴身保镖一样。晚上休息时,他也不愿意离开毛主席身边,为了确保毛主席的安全,他干脆就直接在毛主席休息的屋里打个地铺,毛主席睡在铺板上,他就挨着毛主席在地上睡。
1927年10月27日那天,咱们的队伍在大汾镇遂川县扎营休息,没想到敌人突然偷袭,形势一下子变得特别紧张。连长曾士峨和党代表罗荣桓赶紧找到张宗逊,让他亲自带一个排的兄弟,保护毛主席先撤。
毛主席从容不迫地跟着队伍前行,张宗逊则小心翼翼地走在前头侦察情况。就这么走着走着,毛主席突然吸了口凉气,感觉脚底传来一阵刺痛,原来是被一颗尖石头扎破了脚。这几天行军,毛主席的草鞋早就磨破了,可他硬是把新草鞋留给了战士们。
张宗逊他们瞅见毛主席走得挺费劲,赶紧说不如做个担架抬着他走,省得他脚伤再恶化。可毛主席硬是不答应,连连摆手,直说:“多谢各位好意,我自己还能动。”大伙这次也是铁了心,两边就这么杠上了,谁也不让步。
最终,还是毛主席出了个主意,说大家各让一步,找了根竹竿给张宗逊当拐棍,帮他走路,这样才算把争吵给摆平了。后来张宗逊聊起这事儿,心里头还是满满的感慨:“毛主席到底是读书出身,行军打仗的苦他不是最在行的,但他愣是挺过来了,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!”
毛主席是个大英雄,不怕苦不怕累只是他众多闪光点里的一个。毛主席总是看得远、想得深,早在很久以前,他就明白了情报有多关键。所以,张宗逊就被选中,负责帮毛主席收集情报。
就因为这样,毛主席和朱德后来才能在井冈山成功会合,这件事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情报工作有多关键。这么一看,毛主席可以说是我军情报工作的老鼻祖了。会合以后,张宗逊就当上了红军第四军的连长,那时候能当连长的人可不多,他就是其中一个。
刘士毅和萧致平带领的独七师,一路追着共军到了瑞金。朱、毛的队伍,看来很快就要被打垮了。
这事儿其实早就不是啥秘密了,敌人自己都把它登上了报纸。但张宗逊还是从里头看出了门道,说敌人是要往瑞金打过来。他赶紧跟军部说了这事儿,然后就带着队伍去埋伏。结果这一仗,他们直接把萧团给打垮了,抓了八百多个俘虏,还缴了八百多把枪。
后来,张宗逊在中央苏区经历了每一场硬仗。并且,因为他负责给毛主席当警卫,所以跟毛主席相处的时间特别多,也得到了好多直接向毛主席学习的机会。在毛主席的影响下,张宗逊的思想认识和打仗本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。
张宗逊24岁那年,就当上了红12军的头儿,后来他又做了红一方面军独立第1团的团长,还兼任了红9军团第14师的师长和广昌的警备司令。就这么一步步地,这个小伙子已经长成了一个能自己挑大梁的红军大将。
长征之路开启后,张宗逊作为中央纵队的参谋长,也跟着队伍踏上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征途。那时候,蒋介石设下了好多难关,就是想拦住红军转移。红军要想成功冲出去,就得有个能打硬仗的部队打头阵,给主力部队趟出一条路来。
长征开始的时候,挑大梁的是红3军团下面的第4师,那时候带这个师的,是红三军团里最年轻的头儿,洪超。他领着队伍冲在最前头,跟敌人打得最火热。可就在快要把敌人防线撕开的时候,洪超却不幸牺牲了,那时候他才25岁。
听到坏消息,彭德怀心里特别难受,但红军还是处在危险里头,他一点都不敢放松。彭德怀只能硬着头皮,带着伤心继续领导打仗。第四师得走在前头,打开道路,所以这师长的人选,得有胆识、有智慧、敢冲敢干。
琢磨了好久,彭德怀脑海里浮现出广昌战役里,那个让他记忆特别深的人,那就是当时广昌的警备司令张宗逊。张宗逊在紧急关头被委以重任,当上第4师师长后,带着队伍就像锋利的匕首,一次次捅破敌人的防线,直接冲到了湘江边。接着,他们又经过一整天的殊死战斗,终于撕开了敌人的包围圈,保证了红军主力能够成功过江。
张宗逊带着队伍打了好多硬仗,像是强渡湘江、抢下娄山关、还有打下遵义城这些。这些战斗让他像火炉里炼出来的钢一样,指挥打仗的本事也越来越厉害了。不过,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,他在前线拼得太猛,身上也挨了不少伤。特别是那次和薛岳兵团干架,他受的伤最重。
那次,张宗逊大腿不幸中弹,伤口后来竟开始溃烂,情况糟糕到医生都提议要截肢。对一个老红军来说,截肢不就意味着革命路走到头了嘛?张宗逊打死也不愿意接受这残酷的现实。好在,他运气不错,碰上个在日本学过医的外科大夫,大夫医术高超,愣是把他的伤给治好了,腿保住了,命也捡回来了。
1936年冬天,张宗逊经历了好多艰难困苦后,终于走到了陕北的保安县城。在那里,他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。毛主席看到张宗逊特别开心,就像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那样,说个不停。他直接跟张宗逊说:“已经打算调你来总部机关工作了……”张宗逊听了也非常高兴,笑着向毛主席表达了感谢。
1937年1月份,张宗逊接到了新任务,他被安排去当中央军委一局的局长。说实话,这位置相当关键。那时候的一局,底下管着文秘、打仗规划、保卫、保密还有好多行政事务,最重要的是,它还直接管着中央警卫团。这么说吧,经过了好几年的风风雨雨,张宗逊又一次挑起了保护毛主席的大梁。
再次见面确实让人很高兴,但每次相聚都是为了把革命事业做得更好,争取最终的胜利。张宗逊这次回到毛主席那儿,可惜没能一直陪着毛主席,只待了大概半年,就又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去了。
调走卢东升后,红4师师长位置就空了,这让在前线忙的团团转的贺龙很头疼。于是,他赶紧找毛主席商量,想让毛主席给他找个帮手,来接手红4师师长这摊子事儿,好帮他减轻点负担。毛主席琢磨了好一阵,觉得张宗逊挺合适来当这个红4师师长。
国内抗战全面打响后,红二方面军打算北上打鬼子,后来他们就成了八路军第120师,张宗逊,就当上了第358旅的旅长。别小瞧这个旅长,那时候八路军总共才6个旅,张宗逊就是其中一个旅的头儿。他带着5000多号精兵强将,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战场去了。
抗战那会儿,张宗逊表现得特别棒,在贺龙将军的带领下,他多次打仗都赢了,赢得了贺龙将军的高度认可。到了1943年,胡宗南的部队对延安构成了严重威胁。那时候,张宗逊已经把手下的358旅扩充到了一万人。就在这时,他接到了毛主席的命令,让他“向西渡过黄河,保卫延安”。
毛主席又一次碰见了张宗逊,心里头那个乐呵,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,比往常聊得多多了。他夸张宗逊现在可是气派大了,跟井冈山那时候比,简直就是天壤之别,都成了一万多人马的头儿了。吃饭那会儿,毛主席还开玩笑说,蒋介石跟德国学了点新花样,打算照着葫芦画个瓢,对延安动手。所以这次特意把张宗逊召回来,就是让他去对付胡宗南那帮人。
毛主席聊天时总是那么随和,好像什么事都难不倒他,这其实是他的常态。不管碰到多大的难题,他都不会乱了阵脚。这次也一样,毛主席说得挺轻松,但其实那时候的情况还是挺悬的。不过,他对张宗逊特别放心。就因为这份信任,张宗逊觉得自己责任重大,回去后立马就着手准备打仗的计划,连夜就开始琢磨起来。
1945年7月,胡宗南早就打好算盘,终于忍不住动手了,他突然袭击了陕甘宁边区。虽然我们这边早有点准备,但胡宗南的部队还是闯了进来,占了41个村子。毛主席立刻给国内外发了消息,告诉大家国民党反动派想搞内战的真相,同时他还赶紧组建了爷台山反击战的指挥部,让张宗逊当上了司令。
张宗逊没辜负毛主席的信任,他想了个“正面拖住,两边包抄”的打法。只用了一天一夜,就把敌人全给消灭了,把丢的地盘也都抢了回来。这一仗打下来,胡宗南的部队元气大伤,吓得不行。后来,毛主席在会上说起这事,直夸张宗逊,说他干得漂亮,特别满意。
【大同战役】
1946年6月,蒋介石硬是不听全国老百姓想要和平的愿望,猛地发动了内战,拉来了30万大军去围攻中原野战军,解放战争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开始了。中原野战军不甘示弱,立即进行了反击。毛主席也出手了,他制定了个计划,打算在北边拿下“三路四城”。
商量了好多回之后,聂荣臻提出的攻打大同的方案被通过了,成了北线拿下“三条路四个城”计划里的头一炮。换句话说,能不能打好大同这一仗,直接关系到“三条路四个城”的计划能不能顺利进行。要是这第一步走不顺畅,后面想拿下平汉路北段,还有占领石家庄、保定、太原这些地方,可就难上加难了。
张宗逊当上总指挥后,就带着军队从大同外面开始,一点点地赶走那些守在大同周围的敌人,就这样,攻打大同的战斗正式开始了。这一路上,确实碰到了好多麻烦,但总算是把周围的敌人给解决了。特别是晋北那场大战过后,大同就好像被咱们军队给团团围住了,成了一座没人帮的孤城。
但现在,想要拿下大同,还是面临不少难题。首先,咱们在应县那儿被敌人拖住了,耽误了时间,结果蒋介石就有机会调兵来帮忙。这样一来,咱们得在攻城的同时,准备好埋伏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。不过,这事儿挺冒险的,要是打援没打好,那可就被城里的敌人和外面的援军两面夹击了,对咱们来说可就不太妙了。
另外,虽然大同周围的地方已经被咱们的军队控制住了,但还有好多敌人没被打败。他们逃跑后都躲进了大同城里。表面上看,咱们好像有了点进展,可实际上,难题都堆到攻打大同这一仗上了,这样一来,攻城就变得更难啃了。
幸运的是,咱们军队的士兵数量是大同城里敌人的十倍,完全有能力把城围起来,这也符合打仗的策略。再说大同城里守着的那个楚溪春,能力平平,根本算不上什么出色的将领,这也算是咱们的一个优势。
不出所料,蒋介石用好处诱惑傅作义,真就把他说动了。傅作义指挥的第十二战区部队,向东出兵去帮大同,这让大同的形势一下子变得谁也说不准了。
虽然我军早就料到傅作义会出兵,但万万没想到他会这么狡猾。他并没有直接带兵去大同解围,而是突然转向,攻打另一个重要地方集宁,来了个“调虎离山”。毛主席一看这形势,立马调动兵马进行防守,这才让傅作义的攻势慢了下来。张宗逊一听到这消息,立刻带着部队赶回去帮忙,最后成功把傅作义打得大败。
本来这次有机会彻底打败傅作义,把他的主要兵力都消灭掉,但张宗逊那时候做了个错决定。他没乘胜追击已经被逼到绝境的傅作义军队,反而想着先休息一下,然后掉头往西去打增援集宁的傅敌101师。结果这么一来,那些被打散的敌人又聚到了一起,还跟援军碰头,人数一多,他们就把集宁给攻下来了。
集宁失守后,傅作义带着他的部队转头往大同赶。这样一来,咱们包围大同的军队就遇到了大麻烦。要是还硬着头皮围着城不放,很可能就被敌人从里到外一起攻打,到时候咱们就得被人家给“一锅端”了。琢磨了好久,负责指挥围城的杨成武最后决定,还是先撤围吧,攻打大同的事儿,也就只能先放一放了。
这次攻打大同没能成功,结果后面的所有打算都泡汤了。这次失败让华北的形势一下子变得很糟糕,而且还连带着让毛主席后来不得不离开延安。
1947年夏天7月份,那时候张宗逊是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,还兼着第1纵队的司令员,他跟着彭德怀指挥了好几场大战。他们先打了榆林,然后又攻打沙家店和清涧城。就这么打了半年多,他们干掉了好多敌人,还收回了不少之前被敌人占领的地方。
对于这事儿,毛主席感到特别高兴,所以在8月23日,他特意跑到野战军司令部那里,去给打了胜仗的将士们庆祝胜利。那天,毛主席见了很多旅级以上的干部,他心情非常好,讲了一段特别鼓舞人心的话。而且,他还给张宗逊捎去了一个喜讯。
毛主席决定让张宗逊来野司当副司令,还特别强调是“第一副司令”,特意加上这个“第一”,就是想让他多担点责任。然后,毛主席就很认真地评价了张宗逊一番。
你的优点是做事踏实可靠,但缺点是在该强硬的时候不够果断。你得学学彭老总那一套,对上头,该坚守的原则绝不能动摇;对下面,该指出的错误也绝不能含糊。
从毛主席那番深意十足的话语中,能明显感觉到他对张宗逊有过“关键时刻不够果敢”的评价。后来,不少人琢磨这句话,都把它跟张宗逊在大同集宁战役中的作为扯上了关系,觉得这就是他没能被封为大将的关键因素。
在集宁那场战斗中,张宗逊没打好,这事儿在评选大将时肯定得算个重要账。当然,除了这点,还有其他几个方面也得看看。
比如说,张宗逊是个“御林军大将”,自个儿带兵出去打仗的机会其实挺少的,大都是跟着别人当副手一起指挥。就算是这样,张宗逊还是立下了不少大功,资历和战功都挺高的。但他是毛主席特别看重的手下,而毛主席做事向来堂堂正正,所以在给军衔这事儿上,他肯定会想着“避嫌”。
张宗逊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,对此他一点怨言都没有,还是那样朴实无华地笑着。这反映出他那种不图回报,心里装的是大局,时刻把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,从不为个人那点小事斤斤计较的高尚品质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Powered by 智慧职教云手机app为何打不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